Artists
宋夏然
宋夏然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和科技表現主義的實踐者,目前在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築學院進行博士研究。她的創作主題聚焦於自然、聲音和視覺的交匯之處。她善用多種媒體和材料進行創作,以表達生動的想像力並與觀眾互動,旨在探索自然與數位科技、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創造性關係和可能性。她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了電影與媒體藝術學士學位,並獲得了年輕媒體藝術家獎首獎。而後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獲得了計算藝術碩士學位(M.F.A.)。自2016以來,她的作品相繼在香港、英國、義大利、冰島、美國、德國和等多地展出。
Artwork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Contributing work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
虛舟事件
機械共生 & 赫茲
紀柏豪
紀柏豪是一名跨學科藝術家與研究者。他的研究涉足了音樂、技術、藝術和文化的交叉領域,並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技術理學碩士學位、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錄音室作曲音樂碩士學位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文學學士學位。他的近期研究探索「網際網路」系統,並將日常技術的使用轉化為行為性的表演。目標是測試監控、自動化和演算法在生活中的社會關係,來探索藝術表達如何增強人們與數位性的共存。他透過作品創造和激發創意思考,促進對藝術、技術和音樂間跨領域的更深入討論。
Artwork
廣播聲景探索Contributing work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
廣播聲景探索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
虛舟事件
機械共生 & 赫茲
林雨儂
林雨儂是一位來自台灣的琵琶演奏家及實驗性作曲家。她的創作專注於琵琶個人即興演奏,與實驗性作曲;現場演出則關心演奏肢體與樂器的協調的交互關係,企圖透過即興演出挖掘更多琵琶聲音不同的樣貌。她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聲音藝術碩士,從2017年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廣泛與聲音藝術家、音樂家進行即興演出,並在於2021年3月1日由美國實驗廠牌Monastral發行了第一張個人數位琵琶電聲專輯《Pi Sound 琵聲》。
Artwork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Contributing work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
虛舟事件
機械共生 & 赫茲
鈴木英倫子
鈴木英倫子是一位居住在日本東京的聲音/視覺藝術家與即興演奏者。她擅長利用鋼琴、現成物與自製樂器結合,製作時而迂迴時而躁動的表演與裝置,近期的興趣則集中在探索各種樂器與操作者傳達與互動之間的間隔與敘事。她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並在遊戲領域工作十多年後於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 (IAMAS)進修媒體/聲音藝術。她參與了許多國際型的展演計畫,其中包含東京雙年展(2023)、瑞士LUFF 藝術節(2022)、智利Tsonami藝術節(2019)等;並且曾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駐紐約獎助計畫(2023)與入選第 24 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節藝術類評審獎(2021)等多項榮譽。她目前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大學擔任講師的職位。
Artwork
虛舟事件Contributing work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
廣播聲景探索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
虛舟事件
鳥的記譜 / 潮汐的記譜
機械共生 & 赫茲
塞繆爾.畢爾比
塞繆爾.畢爾比是一位來自西澳洲伯斯(Boorloo)的當代藝術家及研究者。他的創作和研究關注當代的數位與機械科技、物質及勞動力之中的感性、暫時性及動盪的自然本質,並切試圖透過歷史與理論的研究、推測性敘事及行為表演裝置的形式,來處理晚期資本主義現象、與地理/生物系統之間的緊張張力。塞繆爾目前為Cool Change Contemporary藝術空間的成員之一,同時也在西澳大學(UWA)設計學院美術系擔任兼任講師。在2022年,他以《集群軌跡:描繪社會性昆蟲與訂單處理中心工作場域中仿生自動化的共生關係》為題的研究論文、及相應的創作〈工作世界後勤學〉獲得西澳大學藝術研究碩士,並隨之於台灣、法國、日本、新加坡與澳洲等各地進行駐村、表演與展出。
Artwork
機械共生 & 赫茲Contributing work
廣播聲景探索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
虛舟事件
機械共生 & 赫茲
施雅恬
施雅恬是一位現居台北的獨立策展人與藝文編輯。她致力於將自然環境與展示空間的的交互關係帶進策展實踐中,並透過話語權的轉移,實驗著策展如何成為一個機制、一個介詞、一個平台,帶進更多藝術、文化與科技的討論。她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策展研究所以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工作流動在機構、媒體與藝術家之間,策展計畫常以展覽/工作坊/網站/出版/廣播等多媒體形式發表。近期合作策劃/執行計畫包含:寶藏巖文史常設展《迴盪之聲》、臺灣x拉丁美洲交流計畫《邊境的遊戲》、立方計畫空間話鼓電台《竊聽風雲》等。
Contributing work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
廣播聲景探索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
虛舟事件
機械共生 & 赫茲